對音樂
矢志不渝的浪漫情懷之二

韋恆熹

<節錄自韋恆熹口琴演奏會2013場刊> (English version)

   我個人對古典音樂情有獨鐘,小小年紀便愛上了鋼琴和小提琴,但由於家庭環境限制,沒有學習這類傳統樂器的機會,尤幸上了中學之後參加學校的口琴隊,自此將近五十年一直迷戀著這件小型樂器,終身和口琴結下不解之緣。

  多年的苦練和技巧鑽研,口琴給我帶來了豐碩的成果,不僅我自己在多次公開口琴比賽中奪得獎項,我多位口琴學生亦在不同的口琴賽事中屢奪佳績,令我獲享春風化雨青出於藍的滿足感,我更於2006 年2 月3 日舉辦我畢生首場個人音樂會,完成了多年來的夢想。

  2007 年中我開始退出正職生涯,有更多寬鬆時間投放在摯愛的口琴上,包括指導更多學生及集中精神自己練琴,由過往大多吹奏名家的經典樂曲,轉移銳意尋找一些罕見又較少人注意的樂譜,及更多地嘗試演練那些從未以口琴演奏過的作品,我希望在被人淹埋與遺忘的庫藏中搜索出寶物,為音樂歷史添上一點一滴。這條探索之路引領我發掘出一件罕為人識的驚世佳作《帕米爾綺想曲》。

  《帕米爾綺想曲》原本是一首口琴協奏曲,由己故本港作曲家屈文中先生於1977 年4 月至6月間,特意為半音階口琴家徐德明先生所創作,是專為口琴和交響樂團合作演奏的大型音樂作品。徐德明先生除了在香港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演奏過之外,並於1984 年5 月7 日在日本作首次錄音,由新日本愛樂交響樂團協奏,台灣指揮家陳秋盛擔任指揮。可惜自屈老師去世之後,樂譜於坊間失傳,二十多年來未有見口琴家再將之演奏。日月如梭,光陰一若塵土,將無人觸踫的東西逐漸湮沒,不著痕跡,中國失傳的樂曲不是少數。

  早年曾聽聞徐德明先生之口琴錄音而得悉有《帕米爾綺想曲》,自此心裡一直抱有夢想,要尋取此曲樂譜,但不知從何入手。至2007 年,上天終於賜我良機,通過角聲合唱團兼任指揮李孟松先生的協助,輾轉由歌唱界元老鄒允貞老師,取得屈文中夫人鋼琴家王守潔女士在台灣的電話及住址,因小女常往台灣辦事,便相託前往拜訪,恰恰屈夫人也經常出國演奏,小女一次又一次的撲空,無功而還,昔日劉備三顧草廬,小女則經七訪貴宅,最終到2008 年的夏天方得面見屈夫人,並且獲贈《帕米爾綺想曲》全本樂譜。

  經過重重轉折和努力,我得圓夢想探到《帕米爾綺想曲》之真貌,固然如獲至寶,而當我首次將全曲用自己的口琴吹奏出來,曲調之優美絢爛,旋律之跌宕震人心弦,令我驚歎不能自已。將帕米爾草原綺麗的景色載入動人的音符之中,讓人既陶醉亦復震撼,如此佳作,若今後無人得賞,實是音樂界之一大憾事。特別要指出,屈文中先生是香港本地的作曲家,香港向來都被認為只扮演著流行歌曲集散地的角色,而《帕米爾綺想曲》則絕對是足以登入古典音樂世界級殿堂的優秀作品,能有屈老師這般高水平的作曲家,香港在古典音樂歷史上的地位,應予重新評價。

  為方便演奏,我邀請作曲家冼志偉先生將《帕米爾綺想曲》原稿之管弦樂譜改編成鋼琴伴奏版本,其後我獲邀分別在兩個不同的音樂會中擔任演出嘉賓時演奏過。2012 年屈夫人將《帕米爾綺想曲》總譜捐贈予香港中央圖書館,同年亦出版了鋼琴伴奏版本,這對於保存本地作曲家的古典音樂作品,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作為一位口琴吹奏者,和所有熱愛口琴的人士一樣,深信《帕米爾綺想曲》不僅是口琴樂曲的典範,更是香港作曲家創作優秀古典音樂作品的重要印記。

  自2006 年舉辦過首場個人音樂會,光陰似箭,轉瞬間至今已逾七年。這七年來雖然常受邀在不同音樂會中擔任演奏嘉賓,但我無時無刻不渴望著再開自己的獨奏會,唯種種原因之下,未能成事,其中一個主要障礙,是未有適合的拍當為我作鋼琴伴奏。由於我特別偏好選練一些以前甚少有人以口琴演譯過的樂曲,當中鋼琴演奏部份難度極高者為數不少,非一般琴手所能駕馭,比如今晚所選奏的一首為長笛家喜奏的李察!D史特勞斯《小提琴奏鳴曲》,其鋼琴部份十分艱深。在大多數人都忙於個人事業的香港社會裡,要物色有能力又願意抽空幫我練習的伴奏人選,真是難上加難。世事有許多難料的巧合和運氣,這七年的期待裡,怎樣也想像不到今天的獨奏會竟然能邀請到大名鼎鼎的資深鋼琴家畢玫女士為我作伴奏,不勝榮幸之餘,更交織著無限感慨與喜悅。

  打從六十年代後期開始,畢玫的名字便深深烙在我的心裡,因為每年每逢三月香港校際音樂節,鋼琴各組比賽的冠軍總是非她莫屬,如是連續十多年,為香港校際音樂節的歷史創造了一個罕見的長勝記錄。當時我無緣認識她,但有如此本領和造詣的人,對熱愛音樂的我來說,又怎能不將她的名字牢記於心﹖意想不到將近三十年之後,在2000 年母校培英中學的創校周年校慶晚宴中,我作為元老校友,有幸得到當時的校長畢玫女士盛情款待,我亦終於首次邂逅這位數十年在心裡仰慕著的鋼琴家。她既是我的音樂偶像,又同為培英人,今天晚上能與畢校長同台合作演出,畢生最感快慰之事莫過於此。

  音樂令人回憶,五十年的音樂之路,於我奔波勞碌的生活中帶來歡慰,令我的人生有了詩情,在我平庸的打工仔外表之下,有了深度的文化內涵。事隔七年能再次踏足演奏台上,舉行生命中第二場獨奏會,最要感謝的是我摯愛的太太,沒有她多年來盡心盡力地給我照顧和支持,不可能辦得成這前後兩次個人音樂會,因此我謹以今晚的盛會獻給我的太太。此外還有教過我的老師,各位口琴界的朋友及培英中學基社各同學們,都曾多方面給我支持和鼓勵,我萬分感激。而身居美國的小姨宋明怡小姐,則為我設計海報單張、搜集翻譯樂曲資料及編寫音樂會場刊,是本音樂會的幕後功臣, 不得不由衷感謝。

<往上頁><返回社友天地><返回主頁>